娱乐

辛弃疾暮年仍想北伐,连用五典写成一首千古名篇,成辛词压轴之作

字号+作者:admin 来源:广州助孕成功率 2024年03月18日

孙权、刘裕两人都和“京口”这个地方,有着割不断的联系,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引用他们两人的典故,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在中年时代以前的北伐梦想。辛弃疾在词中使用这个典故,其实...

南宋开禧元年(公元1205年),已经66岁的辛弃疾,听闻南宋朝廷有意北伐,他在满怀欣喜的同时,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,于是他写下了一首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。

岳飞的后人岳珂看到了辛弃疾写的这首词以后,就对辛弃疾说:“觉用事多。”意思是说,我觉得你在这首词里面,使用的典故确实有一点太多了。

辛弃疾随嘴回了岳珂一句:“夫君实中余痼。”从此以后,辛弃疾这首经典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在给他带来无尽荣誉的同时,也给他带来了“好用典故”的指责。

为此,辛弃疾曾经花了数十天反复修改这首词,可是直到最后,他依旧在词中保留了五个以上的典故。这难道就是因为辛弃疾性格非常“固执”,不肯听晚辈的建议吗?

当然不会是这样的,我想辛弃疾之所以要保留这些典故,除了是中国诗词含蓄审美的需要以外,也是因为辛弃疾在这首词中,提到了一些在当时比较敏感的政治观点。

曾经见到有人争论过一个事情,那就是辛弃疾对于开禧北伐以及韩侂胄的态度。其实只要读懂了这首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就再也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了。

因为辛弃疾对北伐,一直都是非常支持的。但是这种支持,并不是那种无头无脑的支持。因为辛弃疾认为,北伐是一件大事,事先一定要准备好,需要天时、地利、人和都具备。

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中典故解析

这首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因为是课本中的必背篇目,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,所以我就不再做白话翻译了。我们直接进入正题,通过讲解典故,也能了解这首词的大意。

在这首词的上阕中,一共包括了孙权、刘裕这两位英雄人物的典故;而这首词的下阕中,则是包括了“元嘉北伐”、“佛狸词”、“廉颇老矣”三个典故。

另外,下阕中“元嘉北伐”这个典故,其实还额外带了一个“封狼居胥”的“典中典”。因此有人觉得,在这首词里面,应该是包括了六个典故。

一、上阕中的两个典故

这首词标题里提到的“京口”,是三国时期吴国孙权设立的一个重镇。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孙权是作为配角出现的,所以大家往往会觉得他比较弱势。

但是在事实上,孙权是一个有为的少年天子。曹操曾称赞他说:生子当中孙仲谋。若非有大智慧、大谋略,他又怎么能和曹操、刘备这种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分庭抗礼,三分天下呢?

“人道寄奴曾住”中的“寄奴”,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。刘裕屈起于孤寒,以“京口”为基地统一了南方,并两度率军北伐,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。

孙权、刘裕两人都和“京口”这个地方,有着割不断的联系,辛弃疾在这首词里引用他们两人的典故,其实是在暗示自己在中年时代以前的北伐梦想。

二、下阕中的三个典故

元嘉北伐这个典故的主角,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,刘义隆。作为南朝宋的第三任皇帝,刘义隆也想像他的父亲刘裕一样北伐,统一中国。

但是,刘义隆却太急功近利了,完全不肯听朝中那些臣子的意见。结果刘义隆贸然出兵,三次北伐全都失败了。而第三次北伐的时间,是在元嘉二十九年(公元452年)。

此时,距离刘裕在公元409年初次北伐,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三年。刘义隆本指望像当年的霍去病、卫青击败匈奴,在狼居胥山祭天一样,建立不世的功业。

可是谁也没料到,刘义隆轻率出兵的结果,就是让南朝的刘宋王朝,一蹶不振,自己“仓皇北顾”。所以,这中间就包括了“封狼居胥”这个“典中典”。

接下来,是辛弃疾对这段历史发出的悠然长叹:“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”刘裕父子四十三年的时间,北伐都未成功,辛弃疾“南归”同样是四十三年,北伐也是未能成功!

回顾往事,当初宋、金两国,多少次在扬州这个地方交战。所以,“元嘉北伐”这个典故的存在,是作者在暗示自己对韩侂胄贸然北伐的担忧。为什么会担忧呢?请继续往下看。

佛狸祠的典故,涉及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的瓜步山上,一个叫“佛狸祠”的地方。逢年过节的时候,当地的农民就会像去祭拜神佛一样,前去这里祭祀。

不过,祠中供奉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神佛,而是南北朝时期,一位鲜卑族的人。这人的名字叫做拓跋焘,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,而“佛狸”就是他的小名。

对南北朝历史有一些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,拓跋焘曾经也和后来金国的君主一样,带领军队入侵中原。换句话说,这个“佛狸”和当时入侵南宋的金兵,其实是并没有区别的。

四十三年前,也就是辛弃疾南渡那一年,金主完颜亮也曾带兵驻扎在瓜步山。可是中国的老百姓忘性很大,他们根本就记不得这件事情了,反而把“仇人”误当成神明来跪拜。

辛弃疾在词中引用“佛狸祠”这个典故,是想暗示南宋朝廷,他们已经贻误了最佳的北伐时机了。老百姓过惯了安逸的生活,早就丧失了作战的斗志了,所以辛弃疾非常担忧这次北伐。

在北伐这件事情上,辛弃疾历来都主张是要事先充分准备的。可是韩侂胄好大喜功,只是想利用辛弃疾的名声来替自己助威。后来觉得没有利用的价值了,就一脚把辛弃疾踹开了。

而且更加不幸的事情是,在开禧北伐失败以后,韩侂胄被杀。南宋朝中那一部分“反战派”大臣,立即就展开了对那些“主战派”的清算活动。

辛弃疾当初参与了开禧北伐的相关事情,所以辛弃疾在死后还被人诬陷,结果落了一个“尽夺遗恩”的下场。及至南宋快要亡国的时候,才给他追赠了一个叫“忠敏”的谥号。

“廉颇老矣”这个典故,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了,因为基础教育课本上曾经重点介绍过,大意是讲赵国国王误信了谗言,拒绝起用老将军廉颇,结果导致了亡国。

辛弃疾在词中使用这个典故,其实是在暗示南宋的皇帝听信了韩侂胄等人的谗言,最终把他除在了“开禧北伐”团队之外,所以这一场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。

结语

前段时间看了吴军老师的写作教程讲义,他在书里面曾经提到过中西方文学的区别。中国的古典文学擅长的是做“减法”,而西方文学擅长的却是做加法。

中国古人写诗词的时候,就跟中国人画画的时候一样,喜欢“留白”。作者会故意在作品里留下一些让人想象的空间,让读者去回味、品赏。

西方人的文学作品,也像他们的绘画作品一样,偏好把人的肌肉、骨骼等细节,巨细靡遗地描绘出来,让读者能够一次性把所有东西全部看到,而不需要去额外想象。

出于审美方面的需要,中国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,都是讲究含蓄、蕴藉的。就是要通过最少的文字表达,来激发出读者最丰富、最广阔的联想。

那么,要实现这个目标,运用一些成熟的意象、词汇和典故,就是很有必要的。所以,岳珂说辛弃疾“觉用事多”,辛弃疾承认这是他的一个“毛病”,但是辛弃疾却并不想改。

至少对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这首词,辛弃疾本身是不想改的。这既是辛弃疾个人“文学审美”上的偏好,也是因为想要表达的内容,涉及当时的敏感事件,不好明确地提出来。

如果辛弃疾直白地说出来,那么迎接他的,或许就是牢狱之灾,甚至是刀斧加身。所以委婉地使用典故,也就成了他填这首词的最佳,也是唯一的选择了。

后世有文人读懂了这首词,又将它大力推广,于是词中的典故也得到了更加详细的注释。年轻的学子们,因此得以顺利地打破“用典”带来的阅读障碍,读懂辛弃疾的心声。

如今,“喜欢用典”这个事情,再也不是辛弃疾词的一大“缺陷”了。大家在一面赞颂辛弃疾借历史人物自况,“用典巧妙”的时候,一面又把这首词四处颂传,使之成为了不朽的名篇。


参考资料

1.【广州传承助孕中心】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,广州传承助孕中心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来源:广州传承助孕中心"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【广州传承助孕中心】或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广州传承助孕中心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编辑推荐
  • 不要让保护我们的防护用品带

  • 孕期做什么运动有助于顺产

  • 2022长沙7家生殖名单大全

  • 备孕时这13种食物不宜多吃

  • 广州试管代孕公司联系,试管

  • 故宫再现“千龙吐水”!最大

  • 广州代孕85万包性别|探索一下

  • 广州供卵试管婴儿医院,在广

  • 广州试管代怀技术,做试管婴